【中時電子報 】
賴清旭(台北福祿壽中醫診所院長)中醫治療痛經的歷史悠久,其病機首見於二千多年前的醫典「內經」,後世醫家總結痛經的理論,認為不外虛實兩端,實者乃因氣血、寒熱的阻滯不通所致,虛者則因血虛與氣虛引起,主要病因則是內外相因,衝任瘀阻而生疼痛。
臨床上將痛經分成四大類型來治療:
1.氣滯血瘀:多因情志抑鬱,肝鬱氣滯,而致血阻於衝任,常見有性情鬱悶不暢,胸悶嘆息,心煩失眠,經行前乳房脹痛,經來量多或少,色紫暗有血塊,口乾苦,面色暗沉,苔薄有紫斑,脈細澀。
治法當以理氣活血,逐瘀止痛;常用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桃仁、紅花、青皮、枳壳、丹參等藥。

2.氣血虛弱:常因陰陽不調,臟腑失養,造成衝任血海空虛而引起,常見頭暈目眩,倦怠乏力,面色黃,月經量少,色淡質稀,舌淡紅苔薄白,脈沉細。
治法當健脾益氣,養血止痛;常用黃耆、黨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熟地、炙甘草、何首烏、大棗等藥。

3.寒凝血澀:多因月經期間嗜吃冷飲,使寒氣客於血室而致血凝不行,常見經行小腹疼痛,經色紫暗夾血塊,經期延長,淋漓不淨,面色蒼白,舌淡紅苔白,脈沉澀。
治法當以辛溫大熱之品溫經散寒止痛;常用當歸、肉桂、乾姜、吳茱萸、烏藥、川芎、延胡等藥。

4.肝腎虧虛: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生則血海充盈,若肝腎虧則衝任失養,胞脈逆亂而作痛,常見有月經週期紊亂,月經量少色暗紅,腰膝痠軟,胸悶脅痛,頭昏耳鳴,小便頻數,舌紅苔少,脈細數。治法為填補腎精,濡養肝血;常用龜板、巴戟天、桑寄生、菟蕬子、仙靈脾、山茱萸等藥。

治療痛經必須注意生活飲食習慣的調整,平時應盡量減少冰涼飲料及生冷食物的攝取,在月經期間更要嚴格禁止食用,並配合醫囑,耐心服藥,細心調理,如此自能遠離痛經的困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眼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